第(2/3)页 二人走上前去,向一位排在队伍末尾的妇人打听情况。那妇人见他们二人面相不凡,语气和善,便热情地回答道:“两位大人,这是冯家的武昌纺织总厂在招工呢。厂里给的工钱高,还包食宿,活儿也不算太累,所以我们都想着来试试。” 袁绵侯和李补之对视一眼,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。他们知道,这家纺织总厂便是冯唐、冯紫英家族名下的产业,而他们的旧部人马,约有上千人进入了冯家的产业工作。或许,这家纺织总厂里就有他们认识的手下。 怀着这样的想法,二人开始在人群中仔细搜寻起来。他们的目光在一张张面孔上扫过,突然,袁绵侯的眼神定在了一个身影上,他轻轻碰了碰李补之的胳膊,低声说道:“补之,你看那边那个人,是不是有点眼熟?” 李补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皱着眉头思索片刻,惊喜地说道:“好像是王二的媳妇!当年在军中,王二可没少跟着咱们出生入死。没想到,他们一家如今竟到了这里。” 袁绵侯点了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是啊,看来大家都在努力开始新的生活。” 他们没有立刻上前相认,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,看着这些年轻妇人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,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终于到了散工的时间,工人们陆续从厂里走了出来。袁绵侯和李补之走上前去,拦住了几个看着眼熟的人。 “几位,先别急着走,可否赏脸一起吃个酒?”袁绵侯笑着说道。 那几个人停下脚步,疑惑地看着他们,脸上露出一丝警惕。其中一个人问道:“你们是谁?我们好像不认识你们。” 袁绵侯和李补之相视一笑,袁绵侯说道:“再仔细看看,难道都认不出我们了?” 那几个人盯着他们看了好一会儿,突然,其中一个人瞪大了眼睛,惊讶地喊道:“袁将军!李将军!真的是你们啊!” 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,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情,连忙行礼:“参见将军!” 袁绵侯摆了摆手,说道:“不必多礼,如今我们都已脱下军装,大家都是普通人了。走,找个地方好好聊聊。” 他们来到一家酒馆,要了一间包间,点了几壶酒和一些酒菜。酒过三巡,气氛逐渐热烈起来。这些曾经的手下们一个个喜笑颜开,纷纷向袁、李二人介绍着他们在武昌纺织总厂的生活。 “将军,你们是不知道,这纺织厂可好了。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薪酬,比我们以前在老家种地强多了。而且厂里女工多,找对象都容易了不少。”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满脸兴奋地说道。 另一个人接着说:“是啊,将军。厂里还包食宿,我们每个月都能攒下不少银两。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。” 袁绵侯和李补之听着他们的讲述,心中也为他们感到开心。袁绵侯端起酒杯,说道:“看到你们如今过得这么好,我们也就放心了。要是在厂里干得不开心,或者工资拿不到,尽管写信到金陵告诉我们。我们和冯唐、冯紫英父子俩还是有些交情的,只要我们出面交涉,保证能解决问题。” 众人听了,纷纷起身道谢。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人说道:“将军,多谢你们的关心。不过您放心,如今武昌城中有好几家报刊杂志,像《武昌晨报》《武昌早报》《长江晚报》之类的,专好打抱不平,替贫苦人发声。厂里要是敢拖欠我们工资,这些报纸肯定不会放过他们。就算武昌这边的报纸不敢报道,邻省的报纸也一定敢。所以,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。” 袁绵侯和李补之听后,心中暗自感叹。他们没想到,在这遥远的南方城市,媒体竟然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,成为普通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。 “这倒是个好办法。有媒体监督,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自然就少了。看来这金陵新民朝廷推行的新政,确实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”李补之感慨道。 在武昌城中,袁绵侯和李补之又停留了三五天。这几天里,他们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。他们看到了新式学堂里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,看到了医院里医生们救死扶伤的忙碌身影,也看到了商业街上店铺老板们诚信经营的场景。这一切,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 终于,到了离开武昌的时候。袁绵侯和李补之收拾好行囊,来到了武昌码头,打算坐船前往金陵。站在码头上,他们看着一艘艘停靠在岸边的船只,心中却涌起了一丝疑惑。 “补之,你看这些船,怎么都没有风帆?”袁绵侯指着眼前的船只说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