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二章:交换意见-《我是刘病已》
第(3/3)页
此刻听到天子用着商量的语气说出来,霍光顿时就轻松许多了。
有的商量就好,不管他说服了天子,还是天子说服了他,都能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。
霍光当然也知道刘询所说的那些事情确实属实。
盐铁铸铁之利,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。
但关键是——这个事情一则涉及太宗孝文皇帝,虽说汉室没有什么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概念,但终究为尊者讳,很是棘手,更牵扯天下方方面面的利益,岂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解决的?
若如此,东南之乱就不会发生了!
二则,盐铁铸铁之事,汉室已经是一放一收又一放了。
太祖高皇帝时期,为了取信天下,收拢民心,曾经驰山泽盐池,许民自铸铁币。
到吕后时期,为了增加国库收入,更为了稳定金融秩序,吕后颁布钱律,禁止了民间私自铸造钱币和开山凿矿。
太宗孝文皇帝上台,为了收买天下人心,再次宣布驰山泽盐池之利,准许民间铸币。
西红柿
孝武皇帝为了远征匈奴,直接宣布盐铁官营。
如今,天子要是再来这么一出。
那么,政令朝令夕改,对汉室社稷江山来说,可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思虑及此,霍光拜道“陛下所说,臣虽愚钝,亦也有所知,只是,臣所虑者兹事体大,涉及朝廷威严,律法尊严以及太宗孝文皇帝诏令,不敢不慎!”
“丞相所言,朕自清楚!”刘询道“太宗孝文皇帝的‘驰山泽盐池令’朕亦无意违背!”
‘驰山泽盐池令’虽然看上去好像受益的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和地方的诸侯王们。
但实际上,刘询明白,驰山泽盐池之令,更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最底层百姓喘息之机。
按照中国传统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
山泽盐池这些大自然的恩赐的归属权,当然是归于天子。
太宗孝文皇帝下令驰山泽盐池,准许百姓可以不需要官府批准,即可自行去山林捕猎伐木开采矿山乃至于煮海为盐。
这使得底层百姓,哪怕山穷水尽了,也依然能从山林湖泊海洋与河流中获得生存的必需品。
要是换了在秦代,百姓哪怕只是捕杀了一只山林中的野猪,都属于犯法。
刘询要是胆敢废除这条命令,那么,天下百姓的唾沫都能淹死他。
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秦,也唯有一个秦。
刘询也不想学秦朝那样作死。
霍光略略有些疑惑,问道“那陛下的意思是?”
刘询呵呵一笑,这个世界哪里有什么没有漏洞可钻的政策?
就是历史上的孝武皇帝的盐铁政策,实际上也饶过了驰山泽盐池令。通过桑弘羊主导的治粟都尉衙门来推行,又在上林苑起了个水衡都尉的马甲来洗白。
其基本基调就是所谓的民制、官收、官卖、官营。
这样一来,就完美的绕过了驰山泽盐池之令。
政府依然准许民间煮盐、铸铁,只是不允许私人私自买卖与交易。
所有与盐铁有关的贸易。必须通过盐官和铁官进行。
作为穿越者,刘询对孝武皇帝开启的这个盐铁官营政策的弊端不说无所不知,但也多少了解一些。
毫不夸张的说,始自孝武皇帝的盐铁官营政策,在未来两千年养活了无数的官商。
甚至于很多时候。中国境内最大最强的官商集团就是盐商及其依附的官僚集团。
刘询并不想走这条被历史证明了的死路。
孝武皇帝的盐铁官营政策,坏就坏在民制、官收这个环节。
民制官收就意味着只有官商才能干这个买卖,其他任何人参与进来,都肯定会被吞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。
而且,孝武皇帝的盐铁官营政策,还极大的限制了中国的铸造冶铁技术的发展。
在如今就已经出现在少府,并且已经初具规模的炒钢技术和灌钢技术,居然在未来一千年,几乎原地踏步。
既得利益集团,蛮横的拒绝和阻挠一切可能损害他们利益的技术与发明。
就像后世页岩气刚刚冒出头来。中东土豪就施展天魔解体,强行将油价打压到任何页岩气与页岩油越采越亏的地步。
想到这里,刘询就整理一下思路,道“民间铸铁、煮盐,朕自不会去干涉,百姓买卖,也听其自便!”
“只是……”刘询眨了眨眼睛,道“朕将在丞相之下新设盐铁令一职,秩比两千石,令下设丞。令郡国各地县一级的衙门,各设盐铁官,专责于市集之上售卖盐铁制品!”
霍光听了,却是满头雾水。不明白天子这么干,到底所图为何?
要知道,如今天下的盐铁商人,基本都是地头蛇,而且,多数商人的生产成本实际上比朝廷低。
毕竟国家行为。多多少少要为工人考虑,除了被判刑的刑徒外,其余工匠,基本都有薪水和安全保障,出了事故,还要抚恤。
就是刑徒,参加煮盐采矿,要是死了,朝廷也要给家属一个说法。
但商贾不需要。
他们廉价雇佣失地和无地农民,用棍棒威逼。
泥腿子死了,直接往山里一丢,苦主就算找上门,一句我不知道就能打发。
就是告上衙门,这样的事情,地方官通常也不会在意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