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章:风起东南《五》-《我是刘病已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个时辰后,三州刺史便云集齐郡郡尉府,等待着顶头上司王吉的训示。

    王吉更换官服后,重新出现在官衙正厅中,在众刺史的拜见中走到主位上坐好,同时示意众人落座,待大家坐好之后。

    王吉才开口说道:“智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,不明察,不能烛私,诸位皆是大汉肱骨大臣,受天子信任,方才下派监管四方,可东南民变,诸位刺史难辞其咎,虽然陛下免除诸位死罪,但还需待罪立功以赎其罪,不知诸位对东南之乱有和想法?”

    听到御史中丞王吉的敲打,何剑等人芒刺在背,坐立难安,相互观望后,只好让任职时间最长的何剑陈述。

    何剑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:“回禀王中丞,非下官等不尽心尽责,只是刺史府多次下令让各地郡守法办各郡中豪强,可是三州郡守一直推脱,属下也实属无奈啊!!”

    听到何剑的辩解,王吉也明白了刺史们的处境,只有监察权,没有执法权,一旦地方上沆瀣一气,三州刺史再无发挥空间。

    想明白这里,王吉继续说道:“本官知道各位的难处,但事到如今不能在让君父蒙羞了,有道是:主辱臣死,我这有一份搜集好的名单,各位立刻带人前去缉捕 ,查抄家产,不得有误,所需要缉捕人马,我会上呈给执金吾,请求支援尔等,前去办理吧!!!”

    说完将手上名单交给何剑等人,何剑一看名单上的名字,就惊起一身冷汗,名单上大多都是儒家名儒,虽然之前对他们一直都有法办之心,怎奈何这帮人手眼通天,就连上报的迁徙名单都有人帮划去,而如今同为儒家学子的中丞却对他们赶尽杀绝,实属蹊跷,但中丞下令大家又不敢不从。

    何剑再一次硬着头皮站了出来问道:“中丞,名单上大多都是儒家子弟,中丞不怕受到同门苛责??逮捕后属下该如何审理??”

    王吉看着眼前左右为难的何剑说道:“君子群而不党,汉律在此,天下郡国百姓都要遵守,而儒家子弟为何可以例外,我知道名单上的人多数位高权重,所以更加要有真凭实据,显示汉律之庄严,让天下万民知晓,汉律不可违逆!!所以各位刺史更要以身作则啊!!!”

    听到王吉冠冕堂皇的话,何剑等人明白任务的艰巨,要将此案办成铁案,要让天下人不能有异议,何剑等人咬了咬牙斩钉截铁的说道:“下官等,一定不辜负中丞重托!!!”

    注:御史中丞: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,或称御史中执法,秩千石。掌兰台图籍秘书事,综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,指挥他们监察天下郡国官吏、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帐簿等,对三公、九卿有弹劾之权。汉哀帝废御史大夫,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,此后历代相沿不改,唯官名时有变动,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,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;北魏亦曾改称中尉。南北朝时期,御史大夫时置时废、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。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。

    刺史:刺史,又称刺使,职官。“刺”是检核问事的意思,即监察之职。“史”为“御史”之意。 秦制,每郡设御史,任监察之职,称监御史(监郡御史)。 汉初省,旋复置。文帝以御史多失职,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,不常置。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,又于元封五年(前106年)分全国为十三部(州),各部始置刺史一人。“刺”,检核问事之意。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,对维护皇权,澄清吏治,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。汉成帝绥和元年(前8年)刺史改称州牧,职权进一步扩大,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